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质量领域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质量工作者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质量是强国之本,大质量的春天来了。
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安全保障权,也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制造业和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民族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我认为崛起的大国不仅仅是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军事大国,最重要的是质量大国。我国很多消费者在外出旅游时经常购买一些国外的马桶盖、电饭锅等,这不仅仅反映了我们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们当前一些企业产品质量堪忧的现状,所以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消费者崇洋媚外,应当把问题的焦点对准在我们企业产品质量的短板上。
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有政府主管部门、企业与消费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提升我市产品、工程与服务质量。建议如下:
1.政府主管部门的角度:完善质量法律法规、制定高水平质量标准;政策制度保障;建立奖罚结合质量认证与监管控体系
我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升级改版产品质量法,建立健全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使用现有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以及《标准化法》,能够共同发力,成为指导、鼓励和保护企业不断推动产品质量升级的新标杆。
我们现在不光要满足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市还要当‘一带一路’倡议的领头羊,所以我们的产品要想在国际上有竞争实力,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也应当站在制高点上,能够引领各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要制定先进质量标准,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以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去低端产能,就要有基本的质量标准作为门槛;要迈向中高端,就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去引领。
除了立法层面,我们可能也要在一些政策和制度上进行相应的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这意味着我国把质量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对假冒伪劣产品加大力度打击、加大惩罚力度。违法成本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诚信意识缺乏等因素促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滋生和蔓延。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机制、加大惩处力度、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杜绝假冒伪劣对消费者的权益侵害。集中整治重点地区及领域假冒伪劣、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等三大手段倒逼质量提升。如果某个产业产品比较集中,假冒伪劣产品比较多,就对其亮黄牌,集中整治,甚至把记录公布于众。关于假冒伪劣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源头开始杜绝,在生产的环节,我们对生产人员、生产企业的资质以及生产的标准要有强制性的明确规定。
加大高质量企业的奖励力度。打造享誉世界的上海品牌,推动中国经济迈入品牌时代,还要以龙头企业引领建立产业品牌联盟、制定较高水平的团体标准、提升产业的总体质量水平,走上国际参与全球品牌经济的竞争。根据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质量领先优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全面提升上海质量供给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新时期"上海品质"金字招牌。设立品牌日就是要提高全民品牌意识,宣传打造上海品牌正能量。每年发布品牌百强榜,让消费者了解中国优秀品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实现质量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变。在品牌建设方面,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加大品牌保护力度,联合商务、工商、知识产权等部门,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深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制定一批品牌建设国家标准,组织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企业角度:重视过程管理、事前质量控制与源头控制,推广先进质量方法与技术
企业人的作用:企业的三大基石分别是硬件、软件和人才。全面质量控制以人才的发展为起点,只有当人才的地基牢固之后,才能开始考虑企业的硬件和软件。在全面的质量控制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人的质量,高质量的人才永远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根本所在。如果一家公司能打造出高质量的人才,离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就只有一步之遥了。通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管理者可以改变公司文化,但这需要用培训和坚定的领导力来实现。也就是说,全面的质量控制始于培训,终于培训。因此上海市质量协会与各高校质量管理科研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多样质量管理培训课程。
3.消费者角度:调到消费者的积极性(监督举报),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完善第三方检测系统;进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发布年度行业满意度调查报告。本方案有关消费者的阐述不多,需要扩展。
其他有关《实施方案》的具体建议:
《指导意见》中3 个主攻方向,瞄准产品、工程、服务,细化成8 个重点领域,包括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这些领域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怎么来提高质量,主要有7 大举措,质量攻关、质量标准、质量创新、质量管理、质量监管、质量品牌、质量治7 个方面,其中有很多实招硬招新招。保障措施可以说是五大保障,制度法规的保障、财税金融的保障、人才教育的保障、质量激励的保障、组织领导的保障。因此,《实施方案》可以上述几个方面为框架进行撰写。
总体目标基本上是定性的描述,没有量化指标与目标;实施步骤没有进度表,没有抓手、措施、路径。
(一)2:"质量领先"部门可以删去,基本原则中可以说明。
(一)3: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去低端产能、过剩产能就要拿一个质量标准来作为一个门槛,发展中高端产业就要有一个先进的质量标准来引领。
(二)5: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由于高品质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我国中高端购买力通过"海淘"、境外消费等形式持续外流。改善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的务实举措。奶粉、尿不湿、玩具;电饭锅、马桶盖消费外溢、全球爆买的现象。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增加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可以组织行业协会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推出一批个性、绿色、时尚精品,加快国际标准化转化,全面提高奶粉、尿布、药品、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努力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
从硬件上来分析,关键基础的原材料、核心基础的零部件、精加工的能力、精密检测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高端高档机床、高端芯片、高性能的元器件都是有差距的。从软件上来看,创新能力不够、质量的保持和持续改进能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23 点:从质量供给看,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交互融合,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不断催生协同创新、智能生产、个性定制等新模式,也为质量设计、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检测等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手段。
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个从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一直到消费,所有环节都需要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企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视结果而不是过程。建立数据驱动的质量评价-控制-改进管理平台。增强百姓对热点消费品、企业组织对高端装备的‘质量获得感’,将是全面实施‘优质制造’、构筑优质质量生态系统的关键。
刘虎沉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授
上海质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2017-09-26